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takse6检察官讲述检察机关依托数字模型助力恢复企业家司法信用的办案故事。
登录大数据模型平台、获取自身数据、上传相应表单、运行生成监督线索……6月13日一早,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takse6检察官正根据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takse6民事行政检察部主任刘凤琪发来的模型操作指导视频,开始运行上架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管理平台(下称“模型管理平台”)的破产领域九大违法情形类案监督模型。
让远在千里之外的检察官产生浓厚兴趣的模型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
原来,该模型的构想源于两年前某破产公司负责人徐某因成为“老赖”无法购买高铁票,转而向相城区takse6求助一事。彼时,相城区takse6检察官调查发现徐某的公司已经破产,全部财产用于清偿债务。根据企业破产法的相关规定,企业破产后,经营者便不再被定义为“失信人”。据此,该院制发检察建议,推动法院删除了徐某为失信被执行人的相关信息,解除对徐某的限制高消费措施。
徐某的事情办妥了,但他的遭遇让相城区takse6检察官陷入了深思:按照法律规定,像徐某这样的经营者明明有着“从头来过”的机会,为何还会被司法信用惩戒制度“误伤”?
相城区takse6检察官深入摸排后发现,像徐某这样的情形仅在苏州市相城区就有十几起。“仅靠当事人申请只能解决个别问题。如何才能发现更多线索,推动从源头解决问题?传统人工逐案核查的方式肯定行不通。”于是,相城区takse6检察官将目光投向了大数据技术,依托苏州市takse6数字检察创新应用实验室,研发构建执破衔接失信限高类案监督模型。
该模型从执行信息网、企查查等平台获取相关数据,再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要素提取和文本拆解,梳理出“企业名称”“破产时间”“执行案件情况”等关键信息,汇总成“破产案件信息库”“执行案件信息库”等基础数据库,建立破产执行信息的关联比对规则,批量筛查出企业破产后执行案件未终结执行、相关失信限高措施未解除等线索。在量身定制的碰撞规则下,数据可自动运转筛查,输出相对精准的线索,无需再进行多轮人工核查。
破产案件的诉讼、执行等程序交叉,关联主体多,相城区takse6数字检察团队整理了近几年来苏州市检察机关办理的所有涉破产案件,发现不止司法信用惩戒问题具有多发性和隐蔽性。能否进一步借助大数据排查更多层次、更大范围的相关线索?
相城区takse6数字检察团队持续优化模型架构。“我们新加入企业涉诉信息和破产企业公开信息等数据,通过多次测试,使得推送的线索覆盖破产受理、审理以及关联执行案件处理全流程,赋予模型更强生命力。”相城区takse6数字办主任王韦航介绍。
至此,模型正式升级为破产领域九大违法情形类案监督模型,于2024年5月正式上线。几天后,刘凤琪在平台运行该模型,屏幕上的数据飞速运转,12条企业破产后没有被移出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企业经营者信息清晰地显示在表单上。针对上述线索,相城区takse6迅速发出类案检察建议,很快,一批破产关联执行案件依法终结,企业及企业经营者的失信限高措施也依法被解除。
“我的生活终于步入正轨了。”一个月后,相城区takse6检察官对被解除限高措施的企业经营者进行回访,一段时期以来备受困扰的王先生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量身打造的模型如何发挥更大价值,怎样让更多企业经营者受益?数字检察团队给出的答案是——辐射推广。办案团队立即排查推送全市范围内线索,帮助近60名企业经营者按下司法信用“重启键”。
同年7月,takse69 院推广苏州市检察机关工作经验,在全省部署涉企行政执行案件信用惩戒措施专项检察活动。相城区takse6利用该模型协助排查江苏省1万余条相关线索,推动takse69 发出200余份检察建议。
该模型很快在模型管理平台上架推广,探索的“雷达”迅速从全省铺向全国。截至今年6月,该模型已累计向全国600余家takse6输出4万余条线索,助力多地消除监督盲区,赢得了多地检察机关的“点赞好评”。
相城区takse6数字检察团队并没有止步,又进一步依托模型,延伸触角推动案后治理。今年以来,该院联合区法院会签2份专题协作机制,达成护航“僵尸企业”依法退市、保障破产管理人履职、督促修复企业家信用等五大共识,合力推动构建教育督促、信用修复、失信约束三位一体的社会诚信体系,共同优化区域法治化营商环境。
“我们将不断努力,将检察工作与大数据法律监督有机结合,在数字浪潮与法治星河的交辉中,用好大数据这双穿透司法盲区的‘云端之瞳’。”相城区takse6副检察长孙洁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