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kse69

听新闻
放大镜
江苏检察网 > 要闻 > 正文
吉亚辉:姑苏古城“公益守望者”
2025-07-24 09:30:00  来源:检察日报

2024年4月,吉亚辉在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takse6接待“中华老字号”元大昌负责人,深入了解该企业在商标保护、非遗制作技艺传承等方面面临的问题。

晨曦中,他俯身查看古城墙的砖石裂缝;烈日下,他与文保专家探讨文物修缮方案;暮色里,他向居民讲解文物保护法规……在苏州古城阡陌纵横的街巷间,活跃着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takse6公益诉讼检察官吉亚辉的身影。这名被同事们亲切称为“小辉哥”的检察官,鼻梁上架着标志性的黑框眼镜,温润谦和的外表下,藏着守护千年文脉的赤子之心。

从检13年来,吉亚辉扎根检察公益诉讼办案一线,共办理过公益诉讼案件600余件,其中入选国家级典型案事例2件、省级典型案例4件,个人则获得全国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勘验取证标兵、takse69 “守正有为检察人”、takse69 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十年磨一剑,当好守城“卫士”

“同学们知道吗?我们触摸的每一块城砖,都镌刻着2500多年的历史记忆。”今年暑假,苏州城墙博物馆内,一场为中小学生举办的普法活动开启。活动主讲人正是与古城墙有着很深渊源的吉亚辉,而他的守城故事要从10年前说起。

2014年8月,苏州市阊门西侧古城墙由于内部结构老化出现坍塌。根据2003年出台的《苏州市古建筑保护条例》,检察机关有权督促推动文物部门、属地街道办事处加强城墙日常管理维护。“有10米左右的城墙墙体坍塌,城墙底部的砖石裸露在外。”现场勘查后,吉亚辉第一时间召集住建、文保、属地街道等部门会商。然而,谁来负责修复城墙的问题让工作陷入僵局。

为推进问题解决,吉亚辉与同事开展了进一步调查。大家接连发现盘门瓮城、胥门段城墙等也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有的被植物根系撑裂了墙体,有的周围堆满垃圾,有的存在周边居民私自取砖取土、违章搭建等问题。事不宜迟,白天,吉亚辉与同事奔波在辖区内8大古城墙现场、穿梭在10余个职能部门之间,深入走访古城墙附近100余户居民,将城墙坍塌事件背后隐藏的各类因素翻了个底朝天;夜晚,吉亚辉撰写《阊门城墙坍塌事件调查报告》,直指三大症结:责任主体不明晰、监管不到位、保障机制未形成。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11月,苏州市政府召开专题研究会议,决定由街道牵头组织抢救,修复坍塌的城墙,并由苏州市财政拨款30万元,用于消除辖区内其他古城墙的安全隐患。

看到古城墙保护工作有了新进展,吉亚辉没有松一口气,因为他深知,临时修复治标不治本。2015年至2018年,吉亚辉先后撰写《全市古城墙保护工作中存在三大瓶颈制约》《基层反映苏州古城墙保护现状堪忧亟待重视》等调研报告,联合12名专家学者、代表委员呼吁立法。

2018年3月,《苏州市古城墙保护条例》正式颁布实施。“我们欣喜地看到,检察机关通过不懈努力,推动法治前进。”回忆起条例颁布时的场景,吉亚辉仍难掩激动。

法规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条例施行后的两年里,吉亚辉与同事陆续开展了“条例解读”“古城墙保护回头看”等活动,并针对条例落实完善的问题发出检察建议,建议通过建立专门机构、落实专项基金、纳入网格化管理等方式,督促保障条例落实。

城墙“解困”了,吉亚辉的“守城”之路却没有中断。他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古城墙保护这项事业中。2024年5月,在吉亚辉推动建议下,公益诉讼法治教育基地在苏州城墙博物馆正式启用。目前,该基地已接待参观者超1万人次。

“检察机关10年来的坚守,为苏州古城墙保护筑起了强有力的防线。”江苏省人大代表、苏州市评弹团副团长吴静在参观完公益诉讼法治教育基地后评价道。

终身学习,努力成为“百宝箱”

“他就像一个百宝箱,箱子里有很多货!”同事们一提起吉亚辉,就对他丰富的知识储备赞誉有加。

近年来,随着检察公益诉讼领域不断拓展,“本领恐慌”促使吉亚辉不断拓展知识边界。“山川湖海、柴米油盐都纳入了检察公益诉讼领域,这是对我们专业性的巨大考验。”在2021年1月办理的横塘驿站胥江小岛保护案中,他系统学习水质、土壤等快检的知识,对于无人机等专业设备的使用、数据分析、操作流程熟稔于心,并通过航拍取证、水质检测、VR复刻等技术手段固定水质污染证据,有效推动恢复大运河沿线风貌。

2021年5月,吉亚辉凭借他在实战中积累的过硬本领,获得首届“全国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勘验取证标兵”称号。

2024年,一起非遗宋锦被侵权案件让吉亚辉面临新挑战。面对非遗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数量多、侵权主体分散、侵权行为认定复杂等问题,吉亚辉带领团队从头学起,根据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律,详细研究被侵权企业主体资格、商标专用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认定材料,三赴苏州知识产权法庭“取经”,最终成功引导被侵权企业收集证据,依法支持起诉。今年5月,该案由苏州市集中管辖知识产权案件的吴江区法院开庭审理,判处侵权公司赔偿损失10万元。目前,判决已生效。

吉亚辉的办公室一角有个书架,里面摆满了环境保护、信息技术、医药卫生、文化遗产等各类书籍。“每办一个新类型案件,就要添置一批新书。”吉亚辉笑着说,“守护公共利益需要终身学习,这是公益诉讼检察官的必修课。”

创新“整活”,大数据赋能“铁脚板”

“脑子活络,金点子多。”这是姑苏区takse6副检察长朱锡轶对吉亚辉的评价。

2015年7月,检察公益诉讼开展试点工作,吉亚辉成为首批“吃螃蟹”的公益诉讼检察官,线索发掘难成为他面临的第一关。

“线索不是等出来的,是找出来的。”看着电脑前苦恼的吉亚辉,师傅李雁建议他骑自行车到古城街头巷尾转一转。这一方法果然奏效。有一次,吉亚辉路过古城区临顿河旁,发现河水浑浊不堪,河面被抬高近2米。在6次调查取证和10余次与行政部门沟通后,他们推动解决了临顿河附近企业违法排放泥浆问题。

这次的成功经验给了吉亚辉极大的正反馈,但他也在思考:用“铁脚板”发现线索虽有效,却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偶然性,如何才能提高线索发现效率?吉亚辉心里种下一颗用技术赋能“铁脚板”的种子。

2022年,数字检察蓬勃发展。此时已经成为公益诉讼检察部门负责人的吉亚辉看到了这片蓝海:“可以将大数据运用在线索挖掘过程中,解决线索发掘难、数据不通畅的问题。”

说干就干。吉亚辉立即联系苏州市文保所,与该部门在大数据监测、检测报告结果定期通报等方面共享合作,搭建起苏州市首个文物和文化遗产数据平台。2022年6月,平台对接“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文物安全数智预警平台”数据资源,实现对辖区内文物线索的整合汇总及实时反馈,该院公益诉讼调查指挥中心的雏形由此诞生。

在之后的两年时间里,吉亚辉先后前往姑苏区住建、应急管理等8个行政部门,推动其与检察机关达成合作意向,从而将线索进一步拓展至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10余个领域。“目前,线索来源渠道已整合了苏州文物信息库等5个政务平台、3个社媒平台及3个购物平台,日均采集超1000条公益诉讼相关信息。”吉亚辉指着屏幕上的公益诉讼数据库平台向记者介绍道。

今年初,随着AI技术的突破,吉亚辉又将目光投向了智能办案。他主导开发的公益诉讼线索智能研判系统,在该院今年办理的非堂食外卖食品案中大显身手:系统自动抓取线索20余条,立案后仅用3天即排查餐饮商户35家,锁定12家高风险餐饮商户开展公益诉讼快检。“过去需要半个月的工作,现在3天就能完成。”办理该案的检察官陈梦君感叹不已。

“技术赋能不是替代,而是让法律监督更精准高效。”吉亚辉表示,下一步将利用AI实现对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的常态化监督。从自行车到大数据,从人工排查到AI研判,这名爱“整活”的检察官正在用行动书写公益诉讼检察的新篇章。

作者:卢志坚 李国春 李洲颜  编辑: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