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观看视频
全省优秀公诉人
全省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优秀办案团队成员
全省检察机关环境资源犯罪检察人才
全省检察研究人才
江苏省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会理事
张涛
沭阳县takse6第一检察部主任、一级检察官
夜幕下的沭阳县takse6,张涛办公室的灯常亮至很晚。从检12年,从初出茅庐的青年检察官助理,逐步成长为一名独当一面的检察官,累计办案1300余起,共有8件案例、文书入选省级以上典型。始终奋战在刑检一线“死磕细节”的他总说:“案件无大小,每一起都是别人的人生。”
一线淬火,磨砺正义之锋
张涛身上有一种气场。望人时即使隔着近视镜片依然目光炯炯,仿佛一眼可以看穿人心;说话时分贝不高但穿透力强,给人感觉胸中自有丘壑。
“每次跟咱们张涛主任搭档办刑案,我心里就特有底!再复杂的案子,他都能沉下心,一点一点抠证据。”啃最硬的骨头、做最实的工作,张涛那份任劳任怨的劲儿,最是让检察官助理李宜诺佩服。
在张涛曾办理的一起放火案中,被告王某某百般狡辩、拒不认罪。张涛认为案件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证明是王某某放的火。而现有的视频证据显示:凌晨三时许,王某某一人进出单元楼,楼道内随之起火。这显然是无法直接证明王某某放的火。张涛一层一层排除电气线路故障、外来飞火、自燃引发火灾、单元楼内部住户实施放火等合理怀疑,经调查核实,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作案证据锁链。三次庭审,张涛用翔实的证据与严谨的逻辑让王某某别无选择,最终王某某被以放火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
2019年,一件“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案”摆在张涛面前。因该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新增的新类型犯罪,彼时相关司法解释还未出台,定罪量刑等标准无先例可循。张涛带领团队不辞辛苦,对数百万条电子数据进行梳理,认定责任人未落实用户日志留存、真实身份信息认证义务,相关信息网络被用于违法犯罪等事实。后来,该案在法院公开开庭审理。法院全部采纳检察机关指控及量刑建议并当庭宣判,以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判处被告人孙某有期徒刑七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万元。被告人孙某当庭表示服从判决,不提出上诉。这也是“两高”《关于办理非法利用信息网络、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出台之际,检察机关办理的全国首例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案。
近年来,电信诈骗案件高发,人民群众深受其害。2021年,张涛办理了为境外电信诈骗搭建“通信中转站”的陈某某等6人诈骗案。被害人遍及全国各地,部分被害人也无法联系,难题接踵而至。面对报案人提供的零散线索,他带领办案团队连续奋战,积极引导侦查取证,在原有查明事实基础上,将被害人人数从审查逮捕阶段的19人,追加到审查起诉阶段的121人,为被害人追回损失50余万元。
1000余起案件的积累与磨砺,一批疑难复杂案件的“硬骨头”,让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总能迅速精准地抓住案件的关键突破口。在庭审中,面对被告人、辩护人,以及旁听庭审的群众,张涛非常清楚公诉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关乎法律尊严。他常用“厚积点滴之功,方能稳健致远”激励自己,在追求公平正义的道路上,从未放缓脚步。
2023年3月,张涛历经法律监督案件实务、刑事检察业务笔试、刑事检察业务答辩、模拟法庭论辩等5场实训竞赛,荣获了“全省检察机关优秀公诉人”称号。荣誉的获得让他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责任更大了。作为第一检察部的负责人,张涛以“实干争先”的理念推动部门提质增效。在罪与罚的交锋中镌刻法治信仰,以专业匠心打磨公平正义的锋芒。
在他的引领下,第一检察部15个案例、13份文书入选省市典型,环境资源犯罪检察工作获最高检普通犯罪检察厅书面表扬,刑事诉讼监督、轻伤害、毒品等常见多发犯罪治理等多项工作获省级以上荣誉,部门干警也多次在全市公诉辩论赛、检律模拟庭审大赛、苏鲁豫皖毗邻地区检察机关公诉论辩赛中获奖。
机制破冰,激活监督引擎
如何凭借刑事检察“全过程参与”的特殊优势,切实加强对刑事立案、侦查、审判等办案环节的监督,是摆在全体刑事检察人员面前的“必答题”。
2022年4月,在院党组的安排下,张涛负责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办公室筹建及刑事诉讼监督“三集中”改革创新工作。他聚焦侦查监督、协作配合、繁简分流、机制创新等重点,推进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办公室从零起步到实质化运行,带领工作组集中受理、评估、办理侦查监督、刑事审判监督线索510余件,办理监督案件160余件,相关工作获评全市检察机关改革创新优秀项目,工作组获评“全省刑事审判监督优秀办案团队”。
“刑事诉讼监督不能止于个案纠错,更要用机制保证刑事诉讼监督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在张涛的推动下,沭阳县takse6探索重大监督事项“案件化”办理,出台《刑事诉讼监督重大监督事项“案件化”办理规定(试行)》,明确8类55种重大监督事项,不断优化刑事诉讼监督案件办案模式、工作机制、案件管理,助力高质效监督。相关经验被省院专刊推广。
在机制创新的驱动下,案件承办人提交线索的积极性和发现线索的素能更高了。2024年,线索移送400余件,较2023年涨幅上涨20%,同时,被监督机关的采纳率达97%。
“务实、平凡”是张涛对刑事检察工作的评价,这份“平凡”,他用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嚼出了滋味。
工作中,张涛并不满足于就案办案,而是秉持“办案者亦需治学者”的进取姿态,在深耕实务的同时坚持精研深思,通过总结提炼办案中遇到的问题和经验做法,先后刊发50余篇检察理论研究成果。发现微信赌博案法律定性模糊,他撰写《微信赌博行为性质研究》,被《检察调研与指导》刊物转载;他总结虚假诉讼办案经验,《“部分篡改型”虚假诉讼可罚性研究》获省法学会一等奖。
法理相融,守护烟火人间
在张涛看来,每一起刑事案件,即使是小案,对于当事人来说,都是“天大的事”。
2024年2月,张涛所在部门接手了一起轻伤害案件。在离婚诉讼庭审结束后,王某某因争夺孩子抚养权与丈夫高某某发生争吵。期间,王某某用手机砸向高某某,致高某某鼻骨骨折。经鉴定,高某某的人体损伤程度为轻伤二级,王某某的行为俨然已涉嫌刑事犯罪。案件随之进入审查起诉环节。
“该案因家庭纠纷引起,若‘一诉了之’,不仅难以解决纠纷,也可能导致两人矛盾继续升级,同时也不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了解具体情况后,张涛产生推动刑事和解的想法。
但此时双方积怨已久,婚姻破裂。于是张涛带领办案组持续寻找着最佳调解时机,耐心开展释法说理,最终,历时7个月,经过7次当面调处,20余次电话沟通,最终化解了案涉纠纷,并帮助解决子女抚养问题。
张涛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习惯把事情“做深一步”。办案中,张涛发现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多是常见多发的轻微刑事案件,特别是一些因邻里、婚姻、家庭矛盾引发轻微刑事案件占比很高。在他的推动下,该院牵头公安、法院、司法部门共同会签《“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委托人民调解的若干意见》,为规范有效开展刑事和解工作提供制度保障。该机制运行以来,促成刑事和解64起,帮助被害人获得民事赔偿共计370余万元。
此外,由张涛主持撰写的《小案不小办,“诉前调解”助力轻伤害犯罪治理》入选全省检察机关推进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机制典型案事例,相关做法在全国研讨会交流。
初心如磐十二载,赤子情怀检察蓝。从检12年来,看似波澜不惊的日复一日里,是他对检察事业初心的践行,更是心底热爱在岁月里的静静流淌。
2025年4月,张涛带着《基层社会治理检察服务工作方案》走进乡镇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在村边,他指着检徽对老乡说:“以后每个镇都有检察官坐班,咱们在家门口解心结!”此刻,12309检察服务中心正接入全县30个乡镇(街道)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将轻微刑事案件案涉矛盾纠纷“诉前调解”直通田间地头。
正如他所言:“一滴水融入大海才有力量”,而这滴水折射的,正是他以专业铸剑、以温情化雨的赤诚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