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专业”有渠道?
莫入陷阱坑钱又误娃
中考是人生中的重要节点,考试结束,有人欢喜有人忧,一些家长为了给孩子争取更好的学校、更好的专业“绞尽脑汁”。有人则利用家长的心理,冒充学校老师,谎称有“金牌专业”的内部招生指标,以帮忙“打招呼”的名义骗取钱财。近日,经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takse6提起公诉,法院以诈骗罪判处被告人朱某有期徒刑七个月,并处罚金4000元。
2024年7月7日,镇江笪女士与自己的朋友虞某一起到镇江某学院为孩子报名,却惊讶地得知事前已经托人打点好的“金牌专业”早已关闭报名渠道,两人在微信上联系所托的学院“朱老师”,对方却回复称特殊专业的录取跟招生办不相干,安心等通知书就好,其他的不用管。
到了8月,一直失联的“朱老师”主动在微信上联系两人,遗憾表示事情没办成,会把定金退回,而后却以各种理由推脱。2024年11月15日,笪女士与朋友在多次催收未果后,前往公安机关报案。2025年1月2日,犯罪嫌疑人朱某投案自首。
朱某到案后交代,自己并不是某学院的正式老师,只是曾经在学院代过体育课,而他与笪女士认识的时候,还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快递员。
事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还要从案发前一年说起。
2023年6月,在镇江市京口区经营着一家骨头汤店的笪女士一边做生意一边唉声叹气,“哎,小孩子成绩不好,明年就要参加中考了,可怎么办哟!”这话正好被在店里吃饭的朱某听到了,想到身上欠的一屁股债,朱某便动了歪心思主动搭腔,表示自己是某学院老师,可以帮忙打听录取好专业的事。
因为有着代课经历,朱某谈起专业头头是道,笪女士便与朱某互加了微信。而后,朱某在微信上不定期向笪女士介绍志愿填报、专业录取的相关情况,也让笪女士对朱某的身份和“本事”深信不疑。
转眼到了笪女士儿子要中考的时间,面对笪女士提供的模拟考试成绩单和专业咨询,朱某表示某学院的某工程专业很不错,毕业后保就业,并说他认识院领导可以“打招呼”,但需要交“定金”预留名额,笪女士听了非常心动,还好心告诉同样为孩子升学奔波的好友虞某,两人先后各交了6000元和8000元的定金。
为了获取信任,朱某用学院领导的名字注册了微信小号,“自导自演”一场跟领导沟通协调的戏码,并将聊天记录发给两人,还根据不同时间节点让两人先后提供孩子的学籍信息、成绩单等。“这样做,也是让他们更加信任我,显得逼真点。”朱某到案后供述。
而到了要报名的时候,承诺会一起出面的朱某总是以各种理由搪塞,直到笪女士和朋友自己去报名时,却被告知“打点”好的“王牌专业”报不了,两人只能按照正常流程报名了其他专业,等来的通知书上也是按照正常报名流程录取的普通专业,根本不是朱某吹得天花乱坠的高大上专业。在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多次要求朱某退钱被拒后,笪女士和虞某终于意识到受骗。
2025年3月14日,该案移送镇江市京口区takse6审查起诉。该院经审查认为,朱某虚构事实,骗取他人财物,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其行为涉嫌诈骗罪。京口区takse6依法以朱某涉嫌诈骗罪提起公诉。近日,法院经审理作出上述判决。
检察官提醒:中、高考莫相信小道消息,一定要从官方途径了解招考信息,对于可疑人员自称有“内部渠道”“内部指标”,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或学校核实其身份信息,千万不要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既失了钱财又耽误孩子升学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