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执行检察承担着对刑事裁判依法执行、刑罚正义得以实现和刑事被执行人人权受到尊重和保障等的监督职责。当前,应当以抓实“三个管理”为基本路径,推动刑事执行检察全方位适时监督,实现刑事执行检察案件的高质效办理。
以业务管理指引监督方向,推动刑事执行检察工作从“碎片化监督”向“体系化治理”转型。业务管理要聚焦监督主责主业,通过精准研判分析,找准检察监督重点、破解碎片式执行监督难题,从而把准刑事执行监督“方向标”。首先,要树牢高质效监督思维。应当定期探索分析刑事执行案件的类型分布、发案趋势,推动高质量线索发现。比如,通过定期分析特定时间段内剥夺政治权利监督案件、维护刑事被执行人合法权益监督案件等的占比和变化,为刑事执行工作的高质效开展提供方向指引。其次,要定期研判监督重点。要定期分析研判社区矫正检察、财产刑执行检察、剥夺政治权利检察以及监狱、看守所检察等方面的案件,查看问题症结、瞄准监督重点、检视监督盲区,及时调整刑事执行检察监督工作重点。还应当通过分析检察工作重点任务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引导刑事执行检察工作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切实将关注重点从单纯的办案数据转移到办案质效层面。再次,要找准破题思路。对业务管理中发现的问题,要以“三个善于”为解决问题的总钥匙,对重点问题、难点问题通过联席会议、与高校合作研究等方式,找准破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促进与被监督单位形成理念上的认同、目标上的一致,从而实现实体准确、程序规范和效果更优的办案高质效。
以案件管理促进监督公正,推动刑事执行检察案件从“重点管控”向“全周期”管理转型。案件管理,其终极目标是提升检察监督的精准性,核心在于构建标准化监督链条,实行全流程节点监控,确保刑事执行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首先,压实检察官的主体责任。要强化案件管理全过程把控,将“在办案中监督、在监督中办案”贯穿始终。鼓励承办检察官通过自我管理与能力精进,守好“第一道防线”。其次,构筑顺畅的决策辅助体系。规范案件办理全流程,严格执行案件审批制度,确保案件管理每个环节的公平正义可感可知。重大、疑难复杂案件,要借助检察官联席会议,汇聚集体智慧和办案经验,确保案件处理的准确性和公信力。再次,唱响跨部门协作研究大舞台。检察机关要加强与公安、司法行政等机关的紧密配合,通过完善信息互通、线索互转、办案成果共享等机制,形成刑事执行检察监督合力。要与法院构建常态化的交流机制,对具体案件遇到的法律适用、程序对接等疑难复杂问题,共同研究、探索,以案件管理的高水平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以质量管理提升监督“硬实力”,推动刑事执行检察监督从“事后监督”向“全方位适时监督”转型。质量管理是检验刑罚执行检察工作成效的“试金石”,目标是提升检察监督的“硬实力”。首先,要以数字检察赋能。整合看守所监控、社区矫正、财产刑执行等各类数据,通过“数据+科技”识别发现异常线索。比如,通过对社区矫正对象活动轨迹与犯罪前科交叉比对,可预判社区人员的再犯罪倾向,从而强化对关联人员的监督措施。其次,要以链条式治理助推。以在案监督对象数据为基础,建立“数据分析—穿透式审查—专项行动—制度完善”的链条式治理思维,从而挖掘高频问题、共性问题和地域性问题线索,从而为专项检查提供靶向指引。再次,要以主动履职强化。三个结构比的数据显示,无论是刑事执行检察在刑事检察总体履职中的规模,还是依职权办案和主动发现线索,主动履职都应当成为刑事执行检察工作主旋律,以探索的新思路、新方法强化质量管理。比如,可以探索将社区矫正对象财产刑履行情况作为悔改表现,实行奖惩并重,有效实现社区矫正对象管理的更加科学化。
刑事执行承载着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深切期待,只有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强化检察监督使命担当,以业务管理拓宽治理之路,以案件管理夯实监督之本,以质量管理铸就公信之魂,推动检察履职更加规范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才能切实为司法公正和社会和谐提供坚实保障,方能让司法温度穿透高墙内外。
(作者为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takse69 副检察长)